一把木勺的故事
2012-09-23 14:27:00   作者:未知   来源:主题班会资源网   点击: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第四展厅里,陈列着一把小木勺。这把木勺长9厘米,木质,颜色为黄褐色。虽然它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记载了胡春花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救护伤员而做出的催人泪下的故事。
胡春花是武乡县窑湾村人,1938年春,八路军进入武乡以后,她接受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从此,29岁的胡春花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担任武乡县窑湾编村的妇救会主任。由于她积极投身于抗日拥军工作,带领村里的妇女创办了拥军接待站,并且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41年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并两度出席太行区群英大会,受到了刘伯承、邓小平、腾代远、薄一波等军政首长的亲切接见,她的模范事迹,不仅广泛刊载于当时的报刊杂志,还被编成秧歌剧到处演出,胡春花成了名震太行的拥军模范。
1941年11月,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打响了。距窑湾村只有二十里路程的黄崖洞,四周被陡峭的群峰紧紧环抱,南面有一个仅几米宽的深沟,是进入黄崖洞的唯一通道,由于这里地势险峻,非常隐蔽,1939年八路军总部在这里建起了兵工厂。这个兵工厂一个月生产的武器能够装备四个营,一年生产的武器装备十六个团。日军为了摧毁这一重要的弹器生产基地,纠集数倍于我的兵力,向兵工厂发起了猛烈进攻。战斗打响以后,我八路军战士,为了保卫兵工厂同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敌我苦战了六天六夜,我军以一个团的兵力,抗击了5000多疯狂的日寇。然而就在这次战斗中,附近的民兵组织到别处去参战,战场上有许多伤员抬不下火线,胡春花听到这个消息,心急如火。当时,她的小女儿正在发高烧。可是为了支前,为了抢救八路军伤员,她毅然撂下了孩子,马上组织起了妇女担架队,顶着炮火和硝烟,上了前线。太行山山高沟深,铺满了石头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胡春花和妇女们抬着伤员艰难地走着。那个时候,妇女大多缠了脚,一双小脚在这坎坷的山道上行走不知磨出了多少血泡,鲜血和袜子紧紧的粘在一起,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痛,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在上山时,因为路比较滑为了让伤员免受颠簸,她们索性跪着走,裤子破了,膝盖流出了血,但她从不抱怨,忍受着痛苦,一趟趟地运送伤员。
当胡春花将伤员抬到了住在泉河村的八路军三分区医院时,她发现那里的医生、护士忙的不可开交。连动手术换药都忙不过来,更不用说洗绷带、搞卫生了。胡春花心里想:“八路军战士在前方打仗,负伤流血,来到医院又得不到很好的护理,这怎么能养好伤呢?”她马上安顿和她一齐来的姐妹们回去,坚持村里的拥军接待站工作,并决定留在这里帮几天忙。就这样,她成了医院的一名编外护士,洗绷带、搞卫生、看护伤员,帮助换药。有一位重伤员上下肢都骨折了,躺在那里一动不能动,别说吃饭,连汤都不能喝。这可怎么办?胡春花就到村里找了个木匠让给她制作了这把小木勺,一勺一勺地去喂饭。她不仅给伤员洗衣服,缝缝补补,灌汤喂药,甚至端屎倒尿。就这样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着伤员,把她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战士,看着伤员们一批批的重返战场,她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大年三十的夜里,她的男人来了,对她说孩子病的很厉害快回去看看吧,可是她不忍心撂下伤员,便和他们一起过了年,才回到家中,然而就在这时候,她那可怜的独生女儿,因无人照料,已经病的奄奄一息了。
她见女儿病成这个样子,一下子抱起女儿痛哭起来,“孩子,妈没有照顾好你,是妈对不起你呀!”村里的姐妹们闻讯赶来,都安慰她:“春花姐,别哭了,给孩子看病要紧。”在大家的帮助下,她抱起女儿就往医院跑。然而实在是太晚了,孩子那懦弱的身体,已经抵不住病魔的侵袭,年仅四岁的小生命,就在去医院的途中,在她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永远地离开了人间,望着女儿那紧闭的双眼,瘦小的身躯,她哭着,喊着,一遍遍地叫着女儿的乳名,久久不肯撒手……
今天,当人们到八路军纪念馆参观时,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其实,在那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在那艰苦的战争年代里,象这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牺牲的英雄模范又何止千千万万;象这样振奋人心、摧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又何止千千万万。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畏牺牲、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才有了祖国的富强昌盛。就是这一切,铸就了永远激励人民的“太行精神”。
 
班会链接:《祖国在我心中
 

班会热词搜索:故事

更多

上一篇:名人与梦想的故事: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下一篇:故事:生命的价值